陳洪平宜興紫砂壺 陳洪平紫砂壺價格
陳洪平宜興紫砂壺 陳洪平紫砂壺價格
緣起
“銚”,即“吊子”,一種有柄、有嘴的煮水器,這可能是已知最早的紫砂壺雛形。
時至清道光年間,“曼生壺”的始作俑者陳鴻壽某日突覺不適,正于家中休養(yǎng),好友聞之,隨登門拜訪。陳鴻壽便設茶款待,二人以茶為題,相談甚歡。談及古人所用茶具,皆以石、銅、瓷鑄成銚,以銚煎茶煮水皆宜。
然而石銚的壺壁太厚,銅銚則帶有腥澀異味,瓷銚又不耐火,談及此,好友言之:“曼生兄,何不以紫砂而為銚”。
誰想,陳鴻壽竟也早有此意,于是便欣然提筆,畫銚以為壺型,更為了方便抓握而設置了提梁,
壺成,初命其名曰銚梁,又覺不妥,因銚之初乃石器,故命名之曰石銚提梁,取清新、原始之意,終成后世經典之曼生壺式。
傳世之壺
此壺由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陳洪平傾力打造。
梯形壺身,線條硬朗,下豐上斂,扎實沉穩(wěn)。
三支釘足,平腳,平穩(wěn)大方。長嘴直流,平口,氣勢挺拔,出水爽利。
三角把,比例精當,胥出自然,持握有力。
一面刻著名寫意花鳥畫家霍春陽所繪之竹,竹林生風,蒼勁有力。
另一面則刻“潔韻”二字,力求凸顯其雅靜文智的另一面。
平壓蓋,口蓋吻合嚴密,通轉不滯。弧形鈕,如飲澗之虹,自然生動。
石銚即石瓢,為古之稱呼。此器乃子冶石瓢之經典形制,簡潔硬朗,色澤溫潤,工藝嚴謹精湛。
巧匠
陳洪平,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,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,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,紫砂中青年陶藝家,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。 1959年生于江蘇宜興潛洛村,20世紀80年代初從事紫砂制作。1993年參加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進修,在宜興方圓紫砂工藝有限公司紫砂研究所從事紫砂陶藝專業(yè)創(chuàng)作。2000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學會“中國紫砂中青年陶藝家”榮譽稱號。
作品特色
紫砂創(chuàng)作技藝全面,光素方圓器、筋瓤器、花器俱佳,其中造型以光器、塑器見長(例如魚化龍、風卷葵、螭龍?zhí)崃?、葫蘆提梁、匏瓜等作品),尤擅提煉傳統(tǒng),并且在傳統(tǒng)基礎上創(chuàng)作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品。泥料選用宜興紫砂原礦砂料互配提煉,選料以作品創(chuàng)意自配運用,具有鮮明的主題創(chuàng)意特色。
作品入選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暨陶藝展(2001)、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(中國國家博物館2012)、陶都風寶島情—宜興紫砂藝術臺北展(2013)等高層次、高水平展會,多件作品收錄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國當代紫砂圖典》、《紫砂中青年英才集》,臺灣出版社出版的《當代紫砂群英》、《天地方圓》、《紫玉金砂》、《壺譜》等權威典籍,部分作品入編地方教材《陶娃學紫砂》課本。部分作品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、中國工藝美術館、吉林省博物館、首都博物館等著名機構收藏。
2015年10月至11月,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辦《紫玉墨韻—津門畫派與宜興紫砂名人合作展》專場展覽。2013年出版著作《清可園:陳洪平紫砂藝術作品》(黑龍江美術出版社),2015年出版《紫玉墨韻—津門畫派與宜興紫砂名人合作作品集》(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)。
霍春陽,著名寫意花鳥畫家。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縣李莊鄉(xiāng)李莊村,1969年畢業(yè)于天津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至今。歷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系主任、教授、碩士研究生導師。現(xiàn)任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、天津美術家協(xié)會副主席、中國美術家協(xié)會會員、中國書法家協(xié)會會員、美國內森大學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、大中華學區(qū)專家委員會委員、天津畫院院外畫師、天津青年美協(xié)顧問,榮獲“天津高校名師”稱號。
自1976年以巨幅作品《山花爛漫》名聞四方后,霍春陽一直執(zhí)教于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,潛心花鳥畫,成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寫意花鳥大家之一。
創(chuàng)作的大量作品被人民大會堂、中國美術館、毛主席紀念堂、釣魚臺國賓館、中央電視臺等單位及國外博物館收藏,多次出國進行藝術交流,出版?zhèn)€人畫集多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