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壺大師張紅華 張紅華紫砂壺大玉笠
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。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
斗笠,一個極具東方意味的文化符號。
它一直是農(nóng)牧之人用來遮陽或擋雨用的具有很寬邊沿的帽子,多為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。
斗笠何時出現(xiàn),尚不可考,但在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《詩經(jīng)》中便有諸如“何蓑何笠”的句子,說明早在那個時代,斗笠便已經(jīng)被廣泛應用了。
唐代詩人柳宗元則以一首五言絕句,勾勒出一位在天寒地凍的環(huán)境中,仍然能以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(tài)去“獨釣寒江雪”的斗笠老翁的形象。
而在中國的云南、廣西、湖南等地,我們能看見區(qū)別于農(nóng)耕的斗笠翁的形象……
一葉扁舟出沒于的丹山碧水之中,只見斗笠翁發(fā)令,魚鷹們便一頭扎進水里,僅一會兒功夫,第一只魚鷹鉆出了水面,喉嚨里塞滿了魚。矯健的魚鷹、迅捷的魚兒、黝黑的漁夫、碧綠的江水、兩岸的群山,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。
張紅華老師的《玉笠》壺給人以形化意之感,勾勒出一幅江邊老翁,頭掛半笠,后背蓑衣,搖一葉扁舟,垂釣于煙雨蒙蒙的江上,悠然自得,忘記歸途的意境。
遠觀此壺,壺體線條舒展流暢,勻稱柔和,風格清和恬淡,寧靜祥和,給人以清靜氣爽的感覺。此玉笠壺器型簡約,線條柔和卻不失端莊大氣,壺身圓潤有型,宛若一只箬笠,透出一種清隱之趣,淡泊明志,不飾繁華,在鬧市中唯求清靜的文人氣質(zhì)。
壺蓋疏密有致與壺身宛若一體;壺鈕細膩光滑,形仿壺身,兩條凹線陰陽裝飾;壺嘴、壺鈕與壺把三點一線,比例協(xié)調(diào)。一寬一窄玉帶裝飾線位于壺腹之下,既使得壺體在視覺上穩(wěn)定,又在型制上似寫生與斗笠帽檐的裝飾。加足底造型仿若斗笠口沿,外圈圓環(huán)裝飾既寫實又加強了壺體的平穩(wěn)性,看起來亦美觀。
作品制作精良、刻繪高致,品格不凡,推薦典藏。
張紅華,1944年生于宜興陶業(yè)世家,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,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,中國陶瓷藝術大師。1958年進紫砂工藝廠學藝,開始師承著名藝人王寅春,同時得顧景舟大師長期悉心指導提攜,接受了最高層面的制陶技藝和構思理念的藝術薰陶,溶各派精華,自成一格,造形多變.為學砂壺基層工藝泰斗顧景舟門派弟子,從業(yè)紫砂事業(yè)50載,前后制造新品100人余件套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