鑒別建盞鐵胎,什么方法最便捷
作為黑釉茶器,獨特的窯變神秘莫測,而鐵胎則是其工藝之一,并且也是判斷是否為黑釉茶器的重要依據(jù)。
建盞的胎體原料是水吉當?shù)氐恼惩?,而這種粘土的含鐵量很高,甚至為同時期其它窯口的數(shù)倍,亦遠高于青瓷、白瓷原料的含鐵量。因此,制成的胎體稱為“鐵胎”。
鐵胎因含鐵量高,固外觀上,顏色深沉,有粗礪感;物化性能上,有重量,手持具壓手感,保溫性高,盛東西不易變質(zhì)。這些優(yōu)勢也賦予了建盞獨特的美。
既然無鐵胎不建盞,那么如何判斷是否鐵胎呢?主要可以通過看鐵胎的顏色、用手掂重量、用吸鐵吸等方法來判斷,僅作參考,不能作為完全判斷的依據(jù)。
油滴盞 卓立旗
很多朋友認為胎色偏紅褐色就不是鐵胎,我想,在此之前需要和大家確認一點:建盞胎色為什么會偏紅褐色?
建盞的燒制在還原氣氛下完成,通常會形成鐵灰色,但是,也許有的胎會呈偏紅褐色,這是氣氛偏氧化導致的結(jié)果。所以,看到不同顏色,也不要急著下結(jié)論說不是鐵胎。
鐵能被磁鐵吸引,可以用吸鐵石來測試是否鐵胎嗎?多數(shù)建盞確實可以被小片磁鐵吸住,有少部分不能被吸住,或者吸不牢,但不代表就不是鐵胎。就像做戒指用的鉆石和做鉛筆芯用的石墨,成分都是碳,但原子排列方式不同,就導性質(zhì)上差異巨大。
關(guān)于吸鐵法的結(jié)論是,多數(shù)建盞確實可以被小片磁鐵吸住;有少部分不能被吸住,或者吸不牢,但不代表就不是鐵胎;而且吸附的牢固程度也不能體現(xiàn)胎體原料含鐵量的高低。
油滴盞 卓立旗
鐵胎應該比較重,可以以此來辨別是否鐵胎嗎?輕重是相對的概念,如遇小型器,可能感覺不出來。以老盞為例,一般口徑12厘米的標準束口盞,拿起來分量都很足。不過口徑10厘米以下的斂口小碗等,口徑小者,有的也會很厚實,有的就顯得輕一些。同尺寸的宋代老盞中,亦有不同重量。當然兩者與同體積的非鐵胎茶碗相比,都會更重。新盞的器形就更是五花八門,重量也不固定。輕重是一個相對概念,除材料密度外,也跟器形的大小、盞壁厚薄有關(guān)。重量可以作為參考,不過不夠直觀。
不管是觀色、掂重還是吸鐵,都可以從大致上區(qū)分鐵胎和非鐵胎,但也有其局限性。以上方法可以作為“粗篩”的方法,若要蓋棺定論,可以加上釉面表現(xiàn)、建盞應該具有的各種工藝要素等全面分析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