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盞盞壁越厚越好嗎
時間:2019-11-22 來源:建盞知識
宋人蔡襄在所著《茶錄》中記載:“茶色白,宜黑盞。建安所造者紺黑,紋如兔毫。其坯微厚,熁之久熱難冷,最為要用。出他處者,或薄或色紫,皆不及也”。
有的盞友會說,“建盞還是做的越厚越好”,其實現(xiàn)在也有不少建盞工藝師把建盞作品做的極厚,可是,這樣,真的好嗎?
將任何建盞拿在手中的第一感覺就是“重”。這種“重”是建盞“厚”所給予的,在古代,坯厚,是點茶斗茶所需。以下是典型的建盞殘片標本,底足坯和釉層的總厚度約為1cm,盞壁坯和釉在止釉線處的厚度都是最厚,約0.85cm。與任何其他朝代的茶碗、茶盞相比,建盞的厚度是數(shù)倍之多。坯厚,盞自然重。以12.5公分標準束口盞為例,多個測量的結果是228~255g,平均重約242g,近半斤,拿在手上非常有分量。
柿紅盞 孫建興
宋人喜歡建盞最關鍵的是因為大家喝白茶,黑盞能觀茶色,并且聚熱難冷。建窯之外的其他窯口所產(chǎn)茶盞,要么太薄了,要么不夠黑,反正都不如建盞。建盞的黑肯定是極好的,但是對厚度的要求呢?在這里,蔡襄也說道“微厚”,也并沒有說極厚。
建盞相比其他瓷器,胎體要厚重,建盞只在宋朝為主流茶器,是因為宋朝斗茶需要,說明厚度對茶湯雖有保溫功效,但并不能決定建盞能成為主流,保持主流地位,這說明,厚度問題是審美問題。
元代以后,飲茶方式增多,散茶居多,漸漸地,斗茶以及斗茶所需的建盞就沒落了,各個朝代主流茶器不同,審美總是在變化的。今天喝茶,沒人再“熁盞”了!審美上,“厚”繼承建盞的古韻,但不是一味越厚越好。所以大家也莫過分求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