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紫砂壺最能提高“茶品”?
茶葉品評自有其標準,茶具亦如此。一般而言,這種討論的比對標的是瓷器或是玻璃杯之類的沖泡用具。
評價茶具的各項指標之中,發(fā)茶性應該是第一位的,至于美觀、升值等都應是滿足其作為實用器具這一基本屬性之后才有討論空間。
茶湯品質是由茶葉品質、茶具性能、沖泡用水、環(huán)境狀況、沖泡技術與狀態(tài)發(fā)揮等多種因素決定的。若將其它因素固化為常數(shù),那么可以理解為:茶湯質量 = 茶葉品質 × 茶具發(fā)茶性
茶具的發(fā)茶性,若以某性能居中的茶具作為標尺(比如瓷蓋碗),那么優(yōu)質茶具應該能夠提供“>1”的發(fā)茶性指數(shù)。
若將茶葉品質的極端優(yōu)質表現(xiàn)(即涉及茶湯品質的所有參數(shù)均完美表現(xiàn))設為常數(shù),那么茶具發(fā)茶性指數(shù)則是在0~1之間,茶具發(fā)茶性越佳,發(fā)茶性指數(shù)越趨近于1。這里所謂發(fā)茶性指數(shù),是對茶具泡茶性能的定性而非定量描述。
紫砂壺的發(fā)茶性
紫砂壺的發(fā)茶性,由其微觀的獨特結構所致。紫砂原料在正確的制作和燒造下,成品壺具的雙氣孔結構可以保證適當?shù)谋匦耘c透氣性。
保溫性,更準確的說是茶具的溫度變化曲線。與之相比,瓷器和玻璃茶具的溫度變化曲線無疑過于“陡峭”。這種性能上的差異在茶葉沖泡上會有所體現(xiàn)——前提是正確地選擇與使用壺具。
透氣性,確保了茶葉在沖泡時還能保有一定“呼吸”的空間。茶葉沖泡,并不是一味的“悶”就可以的。
紫砂壺的上述性能,從微觀上決定了茶葉不同的內含物質在茶湯中析出的速率、比率甚至其它區(qū)別,最終在茶湯品質上得以綜合呈現(xiàn)。
正確選擇和使用紫砂壺,可以使茶葉具有更為均衡優(yōu)異的表現(xiàn)。茶葉的湯感、韻味等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改善(相對而言)。
紫砂壺的“存味兒”
所謂紫砂壺的“存味兒”,是由其造成能夠吸收氣味的微觀雙氣孔結構所致。這實際上對于泡茶而言并不能算是絕對優(yōu)點。紫砂壺吸味,并沒有香味異味之分。在沖泡某些有一定雜味的茶葉(比如經年倉儲的老茶)時,這種性能可以表達為優(yōu)點——吸收雜味。
若是新紫砂壺或是一直沖泡某一茶葉的紫砂壺,用來沖泡高香茶類(如烏龍茶類)時,會因為吸香或異味干擾降低茶品。
對此唯有通過長時間的泡養(yǎng),將茶壺的氣孔用選取茶品的氣味填充(或是替換),才能將茶葉品質進行無失真的表達。此時的“養(yǎng)壺”,可以視作一種磨合的過程。
一壺侍一茶
烏龍茶這類高香茶品,不同品種(包含大品種下的小品種)都有著香氣類型上的差異。對于品飲此類茶品的“方家”而言這種差異是無法忽略的,因此也就有了所謂“一壺侍一茶”的說法。
若品茶水準沒有達到一定高度,或是對于茶葉品質沒有過于嚴苛的要求,那么大可將茶品與壺品的對應適當放寬。一把壺沖泡某種茶品的一大類即可。
至于其它不以香氣為尚的茶品,比如普洱茶、白茶等,更是可以將范圍放寬。比如普洱茶,只要根據(jù)生熟、新舊、倉儲等劃分幾個大類,再選取性能與之對應的壺即可。
關于壺的選擇
選擇紫砂壺,只要針對泥料的密度高低和壺品燒結度的高低,劃分出大致上的四個范圍,茶品依據(jù)茶性對號入座即可。進一步的還可以考量壺的其它指標:大小——茶葉沖泡有所謂“茶水比”的指標。
當茶具容積在一定范圍內,茶水比是呈現(xiàn)線性關系,即根據(jù)茶具容積乘以茶水比來確定投茶量。但當茶具容積過大或過小時,既有的茶水比例失效:
容積過大時,茶壺出湯時間會不成比例的增加,實質上延長了茶葉的浸泡時間,茶壺溫度變化曲線、透氣性等等也都會呈現(xiàn)非線性變化;而茶具過小還會帶來茶葉條索無法徹底伸展,造成茶質析出不暢等問題。